中国银行:国际化和多元化并举的低估值大行
2013-08-28 | 文章来源:中股价值线 | 成为付费会员
一团乌云,重重地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空,久久不散。
自6月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探,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不断下移。何处是底?多空双方争论不休,市场信息混乱不清,机构投资者进退两难,散户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中国股市到底还有没有投资价值?政府该不该断然出手救市?众声喧哗,莫衷一是。
环视全球,可以为鉴。审视西方各国经济金融发展之路,为经济发展计、为金融稳定计、为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计,当前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筹划推出一系列稳定股市之举,从稳增长调结构出发,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一条顺畅之路。
今年以来,央行两度降准、两次降息,但A股依旧我行我素,6月之后下跌加速,向2000点步步逼近。半年时间里,22.74万户股民不堪股市“熊样”拂袖而去。投资者缘何退场,难道是市场没有投资价值?
实际并非如此。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约为16.5倍,其中沪市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1.41倍,低于欧美股市14倍的平均市盈率。目前,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更在10倍左右,股息率达2.36%,而美国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则在13倍左右,股息率则为2.12%。
由此可见,中国股市特别是蓝筹股投资价值可谓凸显。此时,一些境外机构投资者已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它们纷纷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投资积极性与国内投资者完全不同。如欧洲的老牌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日前透露,目前公司在A股市场的投资金额达7亿多美元,基本做到了满仓操作。据了解,目前,已有17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QFII投资总额度已由3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这些境外机构投资者手中持有的正是大盘蓝筹股。
国内一些市场人士提出“钻石底”的说法,暗示目前A股市场处于底部状态。但仍有部分国内研究机构担心指数某些重要点位失守,会给投资者带来非常负面的心理影响,表示出对A股市场的信心不足。上述个别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既无对实体经济的科学研判,亦无A股发展的历史数据,就断定市场可能出现“恐慌性抛盘”。类似这些极度混乱的信息,令投资者踯躅不前。
众所周知,2012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欧债危机、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给上市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一个产业、一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有高潮和低谷,这实属正常,但A股市场如此非理性下跌则颇为罕见。毫无疑问,当前A股市场尤其是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凸显已被忽视。
A股困局昭显于众。各方总结当前股市不振之原因,无外乎有三:其一是国内经济转型阵痛,恰逢欧美经济不振,加重了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其二是证券市场制度还不完善,退市制度、分红制度、发审制度改革尚需推进,股市运行机制仍不健全;其三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居多,导致市场涨跌无常。
不可否认,上述三点皆为市场不振之理由,其中经济不振更为市场所看重。但比较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经济不振并非股市低迷的主因。自2009年至今,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于困境,经济增速远低于我国,但两国股市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走势。自2009年4月起至今,美国道琼斯指数从6440点上涨至目前的13000点;纳斯达克指数从1265点涨至目前的2958点。虽有波动,但整体是上涨的。但在相同的时间段,我国上证指数则从2351点跌至目前的2109点。
是什么因素导致两国股市表现差距如此之大?是信心!
2008年,温总理提出“信心比黄金重要”。而作为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信心更为重要。当前市场各方忙于讨论“钻石底”,其本质亦是市场信心之讨论。提振市场信心,既包括提振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也包括对股市未来建设发展的信心。当前,投资者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给出壮大股市、发展股市、呵护股市的明确信号。
从当前经济发展遇困的情况看,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应当认识到,当前稳增长不仅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要积极的资本市场政策。而积极的资本市场政策,其核心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这其中,提振股市信心以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是重要的抓手。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所共知。正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言:“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股本、社会保障、金融体系之间,可以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和互相支持。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长期保持繁荣,与此关系极大。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这种稳定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在这个领域我们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20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小心起步,苦苦探索,在市值、上市公司家数等方面快速发展,世界瞩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初步展现。但不可否认,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虽朝气蓬勃,亦内心脆弱,与我国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步伐极不匹配。换句话说,与西方国家超百年的发展历史、面临过度创新的情况不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的功能尚不能完全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亦显孱弱。因此,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急需完善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这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不仅是降低我国经济风险的需要,更是完善我国经济制度,实现金融强国的需要。
今年以来,证监会努力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引导建立分红机制,完善退市制度,大力推动和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创新,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和文化,加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力度,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举措无疑将对今后的市场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但极度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仅有上述措施还是不够的。要提振市场信心,尚需国务院其他部门积极响应,推出一系列稳定股市之举。比如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需要人保部、住建部等加快推进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入市步伐;在减税清费方面,财税部门可以考虑出台红利税、印花税减免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在推动金融创新方面,央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支持金融机构研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投资者需求,使储蓄资金、保险资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总之,各有关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需打破藩篱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证券市场大发展,为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估值重心下移,甚至出现股价跌破净值之时,大股东不应袖手旁观而应果断出手,增持股份,给投资者以信心。作为投资者,则应当继续坚守信念,坚持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要结合市场现状、预期及自身情况,认真研究,不因个股价格一时涨跌而恐慌,慎重作出投资决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笼罩A股市场的乌云终将散去。
自6月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探,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不断下移。何处是底?多空双方争论不休,市场信息混乱不清,机构投资者进退两难,散户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中国股市到底还有没有投资价值?政府该不该断然出手救市?众声喧哗,莫衷一是。
环视全球,可以为鉴。审视西方各国经济金融发展之路,为经济发展计、为金融稳定计、为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计,当前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筹划推出一系列稳定股市之举,从稳增长调结构出发,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一条顺畅之路。
今年以来,央行两度降准、两次降息,但A股依旧我行我素,6月之后下跌加速,向2000点步步逼近。半年时间里,22.74万户股民不堪股市“熊样”拂袖而去。投资者缘何退场,难道是市场没有投资价值?
实际并非如此。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约为16.5倍,其中沪市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1.41倍,低于欧美股市14倍的平均市盈率。目前,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更在10倍左右,股息率达2.36%,而美国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则在13倍左右,股息率则为2.12%。
由此可见,中国股市特别是蓝筹股投资价值可谓凸显。此时,一些境外机构投资者已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它们纷纷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投资积极性与国内投资者完全不同。如欧洲的老牌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日前透露,目前公司在A股市场的投资金额达7亿多美元,基本做到了满仓操作。据了解,目前,已有17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QFII投资总额度已由3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这些境外机构投资者手中持有的正是大盘蓝筹股。
国内一些市场人士提出“钻石底”的说法,暗示目前A股市场处于底部状态。但仍有部分国内研究机构担心指数某些重要点位失守,会给投资者带来非常负面的心理影响,表示出对A股市场的信心不足。上述个别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既无对实体经济的科学研判,亦无A股发展的历史数据,就断定市场可能出现“恐慌性抛盘”。类似这些极度混乱的信息,令投资者踯躅不前。
众所周知,2012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欧债危机、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给上市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一个产业、一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有高潮和低谷,这实属正常,但A股市场如此非理性下跌则颇为罕见。毫无疑问,当前A股市场尤其是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凸显已被忽视。
A股困局昭显于众。各方总结当前股市不振之原因,无外乎有三:其一是国内经济转型阵痛,恰逢欧美经济不振,加重了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其二是证券市场制度还不完善,退市制度、分红制度、发审制度改革尚需推进,股市运行机制仍不健全;其三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居多,导致市场涨跌无常。
不可否认,上述三点皆为市场不振之理由,其中经济不振更为市场所看重。但比较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经济不振并非股市低迷的主因。自2009年至今,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于困境,经济增速远低于我国,但两国股市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走势。自2009年4月起至今,美国道琼斯指数从6440点上涨至目前的13000点;纳斯达克指数从1265点涨至目前的2958点。虽有波动,但整体是上涨的。但在相同的时间段,我国上证指数则从2351点跌至目前的2109点。
是什么因素导致两国股市表现差距如此之大?是信心!
2008年,温总理提出“信心比黄金重要”。而作为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信心更为重要。当前市场各方忙于讨论“钻石底”,其本质亦是市场信心之讨论。提振市场信心,既包括提振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也包括对股市未来建设发展的信心。当前,投资者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给出壮大股市、发展股市、呵护股市的明确信号。
从当前经济发展遇困的情况看,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应当认识到,当前稳增长不仅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要积极的资本市场政策。而积极的资本市场政策,其核心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这其中,提振股市信心以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是重要的抓手。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所共知。正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言:“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股本、社会保障、金融体系之间,可以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和互相支持。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长期保持繁荣,与此关系极大。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这种稳定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在这个领域我们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20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小心起步,苦苦探索,在市值、上市公司家数等方面快速发展,世界瞩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初步展现。但不可否认,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虽朝气蓬勃,亦内心脆弱,与我国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步伐极不匹配。换句话说,与西方国家超百年的发展历史、面临过度创新的情况不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的功能尚不能完全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亦显孱弱。因此,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急需完善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这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不仅是降低我国经济风险的需要,更是完善我国经济制度,实现金融强国的需要。
今年以来,证监会努力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引导建立分红机制,完善退市制度,大力推动和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创新,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和文化,加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力度,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举措无疑将对今后的市场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但极度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仅有上述措施还是不够的。要提振市场信心,尚需国务院其他部门积极响应,推出一系列稳定股市之举。比如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需要人保部、住建部等加快推进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入市步伐;在减税清费方面,财税部门可以考虑出台红利税、印花税减免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在推动金融创新方面,央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支持金融机构研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投资者需求,使储蓄资金、保险资金加快进入资本市场。总之,各有关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需打破藩篱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证券市场大发展,为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估值重心下移,甚至出现股价跌破净值之时,大股东不应袖手旁观而应果断出手,增持股份,给投资者以信心。作为投资者,则应当继续坚守信念,坚持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要结合市场现状、预期及自身情况,认真研究,不因个股价格一时涨跌而恐慌,慎重作出投资决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笼罩A股市场的乌云终将散去。
下一篇:格力电器: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