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 市销率最低的股票分屏

市销率最低的股票分屏

2019-09-20 | 文章来源:中股价值线 | 成为付费会员

        积攒了数月的消费潜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正有序释放。根据文旅部数据,今年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我国文旅产业遭受重创,特别是广大中小微文旅企业陷入了阶段性资金困境。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文化旅游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复苏。为了积极纾困文旅企业,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由政府搭建平台,汇聚银行、租赁、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合力,为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长远来看,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金融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文旅企业陷入阶段性困境

  “多数文旅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产业集中度不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萌近日表示。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文旅企业资金链出现阶段性困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日前对392家各类型和规模文化企业展开的调研显示,有近8成文化企业现有资金维持不足6个月。

  “尤其是从事线下消费型的文化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这类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因疫情受阻,营业收入锐减,出现业绩腰斩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该调研显示。

  文化企业所受冲击的程度直接体现在一季度数据中。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文化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营业收入下降明显,据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8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3.9%;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119亿元,下降59.1%,降幅最大。

  在看到眼前困难现状同时,也要看到文旅行业长期向好的态势。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10.94万亿元,贡献度达11%,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北京的数据来看,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80%,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已达1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由此,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及寻找新的动力过程中,文化与金融天然可以融合在一起,寻找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北京等这类重要一线城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

  而短期内,如何“活下去”仍是文化企业的头等大事,如何“救活”文旅产业也是政策层面近期考虑的重点。

  “消费循环是文旅产业主循环,文旅救市的关键就在于救需求、提信心。救需求的政策切入点,应该是改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现金流,让中小文旅企业‘活下来’,就业保得住,消费者的支付信心提上来。”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认为。

  政银联动积极纾困

  为文旅企业纾困需要多方合力。文化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轻资产特点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本能是由来已久的矛盾。长期以来,轻资产的小微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扰,由于其缺乏传统抵押物,金融机构面对文化企业常常“不敢贷、不愿贷”。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支持尤为重要。近期,多地文旅产业迎来政策呵护,政银企合作联动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近日与北京银行等16家金融机构签署首批金融机构出资意向协议书,其中包括9家银行、5家担保机构、2家融资租赁机构。

  “风险补偿政策能够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为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开辟新路。”北京市文资中心负责人介绍,该政策领先于全国,其创新在于金融机构也要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财政资金按照1∶3比例共同形成资金池,出现风险后对金融机构补偿比例最高50%,补偿金额最高达到200万元,实现风险共担。

  政府少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将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文化(000802)产业的资金投放力度。而风险补偿政策除了鼓励金融机构敢于给小微文化企业贷款外,还有对小微文化企业增信的作用。

  “当小微文化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如果该企业被纳入风险补偿范围,银行更敢于给这类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形同于给小微文化企业增信。”该负责人介绍。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四川、湖北等多地均已出台涉文旅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并结合文旅产业特点和模式,探索创新收益权抵(质)押、履约保证保险等增信融资方案。

  政策春风下,多银行新增百亿至千亿级授信额度,积极为文旅企业纾困。工行近期与文旅部签署协议,由工行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提供1000亿元新增授信额度;建行上海市分行也于近日表示将安排1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保障文旅企业资金需求。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表示,2020年该行将确保实现文化企业贷款金额、有贷款余额的文创客户数双增长,增幅均达15%以上。

  文化金融探新路

  “若要文化企业复苏,关键还是要‘短期输血+长期健身’相结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

  长远来看,短期“输血”只是第一步。2020年,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正迎来关键时点:一手挥别2009年以来的前十年飞速成长期,一手迎接文化金融新十年起点。专家分析,叠加突发疫情的影响,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时点上看未来,文化金融需要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认为,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金融进入成长期,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十年来卓有成绩,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了文化金融的初步专业化服务时期,文化产业融资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

  “但在发展过程中,文化金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严重,资本供给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金融产品、机构创新数量仍显不足,服务创新质量不高。”金巍称。

  专家认为,目前,文化金融已经进入成长期的中期阶段,未来,要以5G商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建议,一方面,以5G商用为契机,文化产业的供给端将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高速发展的可能,建议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下大力气建设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整合文化和相关产业政策,形成“三元动力”体系,推动国家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领跑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随着大规模5G商用阶段的到来,建设以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的窗口期已经打开,而这正是‘文化―科技―金融’三元政策体系整合创新的最佳应用场景。”张晓明认为。

最近更新 近期升幅最大的股票 近期跌幅最大的股票 五星股票 估值偏低的股票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股市图表

本周关注股票

本周关注行业

最新报告

使用手册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