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低市盈率的股票有望获得市场青睐
2017-08-02 | 文章来源:中股价值线 | 成为付费会员
近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切实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以来,央行出台落实了一系列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出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如三次实施定向降准,并搭配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另一方面,牵头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农村水利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此外,监管部门还不断出台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如保监会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就明确,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应该说,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都非常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层面的资金比较充裕,但实体经济层面融资依然偏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能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及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可能会出现资金“堰塞湖”,从而导致部分流动性进入到非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对于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加强外部政策引导的同时,还必须消除内部因素的制约,将更多的信贷资金疏导至小微和民营企业、“三农”等领域,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员工内在动力。目前一些银行机构的绩效考评办法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对员工奖励偏轻、处罚过重,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奖励几十户甚至几百户也比不上一户大中型企业。因此,各银行机构在绩效考核上有必要向小微企业信贷方面再倾斜,通过绩效激励“指挥棒”激发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其次,完善续贷和尽职免责制度。据调查,目前一些银行机构对于小微企业如何续贷尚未出台具体规定,基层行在操作执行中缺乏指导。在尽职免责方面,一些机构的规定过于死板,处理过重,让基层信贷人员产生“惧贷”心理,因而影响到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因此,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问责办法应及时修改完善,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目前,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地市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审批权被全部上收,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发挥基层行的作用,影响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金融支持,更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因此,有必要解决基层行“有责无权”问题,让“有权必有责,责权要对等”变为现实。
今年以来,央行出台落实了一系列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出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如三次实施定向降准,并搭配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另一方面,牵头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农村水利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此外,监管部门还不断出台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如保监会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就明确,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
应该说,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都非常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层面的资金比较充裕,但实体经济层面融资依然偏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能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及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可能会出现资金“堰塞湖”,从而导致部分流动性进入到非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对于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加强外部政策引导的同时,还必须消除内部因素的制约,将更多的信贷资金疏导至小微和民营企业、“三农”等领域,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首先,要完善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员工内在动力。目前一些银行机构的绩效考评办法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对员工奖励偏轻、处罚过重,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奖励几十户甚至几百户也比不上一户大中型企业。因此,各银行机构在绩效考核上有必要向小微企业信贷方面再倾斜,通过绩效激励“指挥棒”激发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其次,完善续贷和尽职免责制度。据调查,目前一些银行机构对于小微企业如何续贷尚未出台具体规定,基层行在操作执行中缺乏指导。在尽职免责方面,一些机构的规定过于死板,处理过重,让基层信贷人员产生“惧贷”心理,因而影响到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因此,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问责办法应及时修改完善,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目前,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地市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较高,审批权被全部上收,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发挥基层行的作用,影响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金融支持,更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因此,有必要解决基层行“有责无权”问题,让“有权必有责,责权要对等”变为现实。
下一篇:海康威视为什么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