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表现最差的股票分屏
2017-03-31 | 文章来源:中股价值线 | 成为付费会员
中国经济将步入“下半场”,货币政策迎来微妙变化。
节后市场没有等来“央妈”的礼物,预期中的降息降准没有出现。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拒绝就中国是否还会降息表态,称汇率处合理水平。
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全面启动。国务院近日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释放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信号。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各项财政政策持续推出,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支持。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
货币政策或暂观望
中国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49.6,创三个月新高。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本次读数反应经济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仍位于荣枯线下方,因此预期未来宽松政策仍将加码,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而机构对央行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中金公司6月23日发布公开报告预计,经济活动增速三季度将进一步企稳,随后有望环比加速。对货币政策,该机构认为:“今年余下时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将下调200个基点,预计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或不再下调。”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后续还需两次降息,50个基点,同时到今年年底降准降到16%比较合适,还有250个基点的降准空间,同时还将取消存贷比。”
浙江一名实体企业的负责人则向《华夏时报》记者抱怨,目前虽然经历了几轮的降准降息,但是实体企业想向银行获得贷款依然很难,银行可以把这些降低的利率成本转嫁到企业身上,企业融资成本并没有随着货币宽松而大幅下降。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也认为,此前定向降准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了投机性强和高收益的渠道,无论是降息、降准的初衷,还是最终的落脚点,效果都不是很好。因此货币政策放松会比较谨慎,国家更多地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更有效率。
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在货币政策出现观望态势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频频发力。
6月23日,中央财政下拨水利资金250亿元,用于支持有关地区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29项续建项目等,财政支出加速。此前的6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共提出十大举措力促财政资金“化零为整”,集中财力稳增长。这是进入二季度以来,国务院第三次明确敦促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盘活存量资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最近两年来中央一直在提要盘活存量资金,这也反映出盘活存量资金和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困难。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增长更加依赖于财政扩大支出,但当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地方土地收入频现“腰斩”时,统筹盘活财政资金则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短期之内,其实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大国库现金管理的力度。我们的国库资金高达数万亿元,只要用活这笔钱,就可能盘活更多的财政资金,政府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杨志勇说。
从盘活存量资金到扩大支出、清费减税、结构调整、PPP投资等,各类财政工具频频推出,政策出台进入高峰期。
6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积极财政政策时称,前5个月基本上以三天两个的速度,共推出了150多项积极财政政策,涉及PPP的有十项政策,税收调整产业结构占到1/3,还有大量针对小微企业、新能源的优惠政策。
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发改委除了像以往推出重大项目之外,对PPP项目也格外重视。此前已公布了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额为1.97万亿元,以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参与。地方上,各类PPP项目也迎来密集招标,多地政府同时发起百亿级别的PPP产业基金。
山东发改委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有所改变,比如过去的一些直接补贴现在逐渐转变为支持PPP项目,现在山东各地都在大力推广PPP项目。
地方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体现,如山东省近日出台包括重点行业升级改造财政贴息、保险补偿财政扶持等一系列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业力度;江苏省则出台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如发行地方债、减免税收、清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等,以盘活千亿级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目前财政支出总量超过了GDP的1/3,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工具来调控经济。去年针对政府支出达到26万多亿,如果支出用好,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有很大的空间。”
政策的双轮驱动
截至目前,地方债发行已超过万亿,其中大部分为置换债券,有力地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让政府腾出更多的精力稳增长。
6月10日,财政部又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用于2013年6月30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2015年到期的债务本金。
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缺乏动态协调机制。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杨涛认为,两大政策的配合中有许多被动性因素会产生较大的政策协调难题。比如全口径政府收入的波动、财政支出集中于年末等现象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都需要国债政策等的配合。“但实际上两大政策部门就基本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状况,协调缺乏有效基础。”杨涛说。
为了配合这次地方债的发行,5月上旬,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三部委特急下发《关于2015年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同时货币宽松政策也为地方债顺利发行提供支持。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慧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债务规模巨大会限制政府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就要补充政府投资的“弹药库”,这也需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来配合。万亿置换债是为应对地方政府偿债流动性压力,而刚批准的第二批万亿置换债更多是为地方政府补充资金,央行今年一系列的动作也都是围绕着稳增长和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来展开的。
王雍君说,两万亿地方债置换的发行,一部分流动性来自中央银行,这表明在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复苏过程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比过去有更好的协调机制。
节后市场没有等来“央妈”的礼物,预期中的降息降准没有出现。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拒绝就中国是否还会降息表态,称汇率处合理水平。
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全面启动。国务院近日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释放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信号。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各项财政政策持续推出,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支持。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
货币政策或暂观望
中国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49.6,创三个月新高。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本次读数反应经济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仍位于荣枯线下方,因此预期未来宽松政策仍将加码,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而机构对央行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中金公司6月23日发布公开报告预计,经济活动增速三季度将进一步企稳,随后有望环比加速。对货币政策,该机构认为:“今年余下时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将下调200个基点,预计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或不再下调。”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认为后续还需两次降息,50个基点,同时到今年年底降准降到16%比较合适,还有250个基点的降准空间,同时还将取消存贷比。”
浙江一名实体企业的负责人则向《华夏时报》记者抱怨,目前虽然经历了几轮的降准降息,但是实体企业想向银行获得贷款依然很难,银行可以把这些降低的利率成本转嫁到企业身上,企业融资成本并没有随着货币宽松而大幅下降。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也认为,此前定向降准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了投机性强和高收益的渠道,无论是降息、降准的初衷,还是最终的落脚点,效果都不是很好。因此货币政策放松会比较谨慎,国家更多地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更有效率。
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在货币政策出现观望态势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频频发力。
6月23日,中央财政下拨水利资金250亿元,用于支持有关地区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29项续建项目等,财政支出加速。此前的6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共提出十大举措力促财政资金“化零为整”,集中财力稳增长。这是进入二季度以来,国务院第三次明确敦促统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盘活存量资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最近两年来中央一直在提要盘活存量资金,这也反映出盘活存量资金和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困难。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增长更加依赖于财政扩大支出,但当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地方土地收入频现“腰斩”时,统筹盘活财政资金则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短期之内,其实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大国库现金管理的力度。我们的国库资金高达数万亿元,只要用活这笔钱,就可能盘活更多的财政资金,政府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杨志勇说。
从盘活存量资金到扩大支出、清费减税、结构调整、PPP投资等,各类财政工具频频推出,政策出台进入高峰期。
6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积极财政政策时称,前5个月基本上以三天两个的速度,共推出了150多项积极财政政策,涉及PPP的有十项政策,税收调整产业结构占到1/3,还有大量针对小微企业、新能源的优惠政策。
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发改委除了像以往推出重大项目之外,对PPP项目也格外重视。此前已公布了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额为1.97万亿元,以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参与。地方上,各类PPP项目也迎来密集招标,多地政府同时发起百亿级别的PPP产业基金。
山东发改委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持有所改变,比如过去的一些直接补贴现在逐渐转变为支持PPP项目,现在山东各地都在大力推广PPP项目。
地方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体现,如山东省近日出台包括重点行业升级改造财政贴息、保险补偿财政扶持等一系列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业力度;江苏省则出台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如发行地方债、减免税收、清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等,以盘活千亿级资金。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说:“目前财政支出总量超过了GDP的1/3,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工具来调控经济。去年针对政府支出达到26万多亿,如果支出用好,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有很大的空间。”
政策的双轮驱动
截至目前,地方债发行已超过万亿,其中大部分为置换债券,有力地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让政府腾出更多的精力稳增长。
6月10日,财政部又下达了第二批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用于2013年6月30日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2015年到期的债务本金。
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缺乏动态协调机制。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杨涛认为,两大政策的配合中有许多被动性因素会产生较大的政策协调难题。比如全口径政府收入的波动、财政支出集中于年末等现象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都需要国债政策等的配合。“但实际上两大政策部门就基本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状况,协调缺乏有效基础。”杨涛说。
为了配合这次地方债的发行,5月上旬,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三部委特急下发《关于2015年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同时货币宽松政策也为地方债顺利发行提供支持。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慧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债务规模巨大会限制政府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就要补充政府投资的“弹药库”,这也需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来配合。万亿置换债是为应对地方政府偿债流动性压力,而刚批准的第二批万亿置换债更多是为地方政府补充资金,央行今年一系列的动作也都是围绕着稳增长和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来展开的。
王雍君说,两万亿地方债置换的发行,一部分流动性来自中央银行,这表明在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复苏过程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比过去有更好的协调机制。
上一篇:成长性评级最优的股票(五星)
下一篇:13周表现最好的股票分屏